
中國白酒的“低醉化”轉身
最近這幾年,白酒消費中的“低醉酒”趨勢很明顯,而這種酒正是因為滿足了人們“多喝一點,少醉一點;舒服多一點,壓力小一點”這樣一個要求,因此而大受歡迎。其實,在“低醉酒度”白酒趨于流行的背后,還有這樣一種潛臺詞,就是“少喝酒,喝好酒”,這種觀念在最近的幾年里似乎被行業奉為圣經,其結果,就是促進和引發了整個白酒行業的升級換代風潮,引發了人們對高端白酒的追逐和熱捧。
從產品開發策略上看,讓人們“低醉”的方法,主要還是以降低酒精度為主,這是大多數企業通常所采用的主要方法,這種方法一是適應了國家對白酒行業的低度化政策導向要求,二是適應了消費者飲用低度酒的市場要求。過去一直以高度酒為代表的紅星二鍋頭、衡水老白干、牛欄山等,都已經開始釀制36—38度的低度白酒,這代表了白酒行業的一種發展趨勢。自然,這樣的酒可以多喝一點,而且不易醉,既能滿足人們的日常商務和溝通需求,又能適度降低過度飲酒對人身體的傷害,還可以解決人們以往深度醉酒后無法正常工作的尷尬。
其實,在現今的白酒行業,解決白酒“低醉化”問題的方法還有另外一種,那就是把產品的口感調得柔和一點,現在不少白酒生產企業紛紛推出新產品,而且打出了“淡雅”概念,按我的理解,這其實是“低醉酒”的另一種說法,只是在說法上提得更雅致、更超脫、更含蓄,而不是像“低醉酒度”白酒那樣提得更直接、更露骨、更到位。從安徽酒到江蘇酒,綿柔淡雅型風格的白酒一直影響到華北和東北,并有覆蓋全國之勢。
這說明白酒市場需求的確是在由高度向低度、由口感暴烈向風味淡雅發展,白酒行業的生產企業,也只有抓住這種市場需求的變化和趨勢,才能跟上競爭的步伐和潮流。 最近看廣告,見到豐谷酒王打出了“久釀久藏,低醉酒度”的口號,感覺頗有新意,而且“低醉酒度”這種提法也能抓住消費者怕醉的心理,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們對飲酒的心理負擔。“低醉酒度”的提法更有技術層面的味道,不像營銷策劃人喜歡使用的修飾語言。由此,我們對中國白酒的“低醉化”進程可以總結出這樣一種發展和演變軌跡:首先是提出了“低度酒”概念以及推出相應產品——其次是提出“淡雅型”概念并推出相應產品——再次就是“低醉酒度”概念的提出以及相應產品的上市。這是到目前為止中國白酒“低醉化”已經經歷過的三個發展階段。
在“低度酒”階段,其代表作是貴州醇,因為貴州醇曾經力倡和引導了低度酒白酒的潮流;在“淡雅型”階段,其代表作是洋河藍色經典,因為洋河藍色經典在白酒行業首創并大力推進“淡雅型”白酒概念和產品;在“低醉酒度”階段,其代表作是豐谷酒,因為豐谷酒在白酒行業率先推行“低醉酒度”概念和產品,并以此確立了自己在行業內的地位。 我們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上來看,“低醉酒度”與“低度酒”完全是兩碼事,應該說,前者并不是簡單地降降酒度的事情,而是通過對生產工藝的優化,來減少容易使人酒醉的微量元素,從而減少人們飲酒時醉酒狀況的發生。
我們從消費者的角色扮演出發,喝酒者一般分為兩種人群:一種人是主動式飲酒者,他們喜歡喝酒,并且喜歡喝高度酒甚至追求不醉不罷休的飲酒境界;另一種人是被動式飲酒者,他們因為工作應酬、商務需要或者不得不適應的人情世故而喝酒,“低醉酒度”產品當然是最適合他們的一種選擇。 既然“低醉酒度”產品更適合那些被動式飲酒者,而這些人又多是商務與政務活動比較多的人士,因此,這種概念的產品,恐怕還要定位在中高檔,并由此樹立相應的產品形象,才能從市場上獲得最大利益,也不枉這一被高度看好的概念。“豐谷酒王”也許看清了這一點,在他們推出中高檔產品時,不失時機地打出了“低醉酒度”牌,因此而贏得了市場先機。
上一篇: 白酒專賣店 或引發渠道革命
所屬類別: 行業動態